赵孝文:以科技助力企业绿色智能化发展
一块块奖牌,就是一片片心血;一面面锦旗,就是一身身汗水。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辛勤付出。行走在洁士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发现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2020年,该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水性绿色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1年,该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智能车间、省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该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智能工厂、河南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南省绿色工厂……
第一次采访市工商联副主席、洁士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孝文还是在10年前,当时企业已经颇具规模。3月24日,记者再次走进这家公司,发现变化很大,已经成长为一家集水性涂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如赵孝文当初所承诺的一样,十年磨一剑,公司真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行走在洁士美的生产车间,感受着它的发展变化。“这是真石漆自动化车间,也是三层立体式综合性自动化车间,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赵孝文边走边介绍,“采用德国西门子PLC控制系统,通过系统的一键式操作,完成从原料输送、工艺配比、生产加工、计量包装、防伪贴标再到机器码垛,实现智能化生产。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智能化,进行生产指挥调度,实现智能化管理全面覆盖。拥有自动化原料输送系统、全自动计量灌装线系统、自动化包装系统,生产线后端均采用库卡机械手自动码垛,防止人为出错,确保各工艺环节精准,更加安全高效。”
粉料车间内清洁、安静。据赵孝文介绍,洁士美采用二次封闭,避免粉尘噪音,达到绿色工厂标准。洁士美砂浆搅拌机采用的是无重力搅拌机,搅拌时利用对流混合原理,混合速度快、噪音小、混合均匀,50吨粉料混合完成只需要5分钟就达到混合标准。智能设备高效运行,包装流水线采用澳大利亚进口的全自动包装机,可以完成从送料、计量、整装及产品输送整个生产过程,包装精确定位,袋型几乎零误差,效率快,整个车间真正实现全自动化。
的确,洁士美已走在全国涂料行业发展的前端,全面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拥有建筑水漆、工业水漆、家装水漆、建筑辅材四大产品体系,多年来被评为墙面漆行业十大品牌、金漆奖等,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此,赵孝文深信不疑:“要实现工厂的绿色化、智能化生产,绝对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洁士美从2000年创办以来,就怀着做健康涂料、民族品牌的宏愿,将“高端水漆个性涂装引领者”作为自身品牌定位,在产品研发上积极践行绿色健康的研发理念。洁士美已经同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现在,洁士美研发中心拥有研发人员40余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3人;拥有20余项国家专利,还有20多项专利正在申报中。在科研专利、智能制造等方面创下了多项行业领先。同时,洁士美产品相继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法国A+认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运营,严格按照管理认证体系管控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持续完善“产品一站式”“涂装一体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创造战略性新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建筑、钢构、汽车、船舶、家装、家具、家电、交通、轻工、电力等多个行业。洁士美从生产、研发、运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注重产品本身绿色环保研发、生产理念的同时,又关注全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与过程的绿色环保,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实现转型升级。
谈及洁士美高速发展的原因,赵孝文说:“始终把创新战略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主动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专注实业,狠抓一个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将产业做强做大、做深做透!”
23年来,洁士美专注于环保水性涂料的研发与创新,不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拥有国内专业的研发和技术团队,配套国内智能生产系统,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控,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生产等,通过搭建自动化智能车间,提升原材料筛选标准,改进生产工艺,淘汰高耗能设备,不仅打通了智能供应链使生产效率突飞猛进,还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实现了更绿色、更环保。
企业做大后反哺社会,是企业的本分。近年来,赵孝文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20年年初,他捐助100万元助力疫情防控。2021年7月,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他向郑州、新乡灾区捐赠价值数十万元的物资。他连续12年,每年固定资助60名贫困儿童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每年节日期间,他主动慰问环卫工人、人民子弟兵。他尤其注重传承孝德文化,每月为优秀员工设置“父母奖”,为其父母发放奖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洁士美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规划。赵孝文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同时,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品牌为引领,采取软硬实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化渠道布局,提升产品性能和员工服务水平,升级企业供应链系统,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还将依托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实现精准供应,争做科技强企。”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