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润笔墨 故道铸画魂
画家程俊鲤在黄河故道中寻灵感、接地气——
黄河润笔墨
故道铸画魂
本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张亚光
“那一年我突然发现,我的很多入展作品都是黄河故道系列的。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才知道,生于斯长于斯,黄河故道的基因已经深深浸入血液中。”
窗外花木扶疏,室内春意盎然。3月20日,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程俊鲤翻着画册,介绍自己的创作心路。
程俊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油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商丘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省分院常务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商丘分院执行院长。
程俊鲤在商丘市道北长大,黄河故道槐树林是他和小伙伴的游乐场。上中学的时候,痴迷绘画的程俊鲤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故道沙窝里溜达,在田野里写生,给老农画头像,构成青春难忘的记忆。
程俊鲤的创作题材很多,包括故道、老街、皖南、太行山、王屋山、沂蒙山等题材。但从入选国家和省级画展作品中发现,黄河故道题材作品入围最多。从无意中发现,到有意挖掘,程俊鲤将更多的精力关注黄河故道,这里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变化成为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黄河故道不是荒凉的,而是温馨的。这里有盐碱地,也有湿地,如北方的江南,生机勃勃。”春夏秋冬,程俊鲤定期到黄河故道“打卡”。“越冷越去,尤其是下雪时候。前几天跑到山东省单县浮龙湖。”
在程俊鲤眼里,黄河故道是温柔的母亲,像草原一样开阔,哺育万物,生生不息。在他的笔下,黄河故道是坚韧的,这里曾经风沙漫天、盐碱遍地,留下一代代人的痛苦记忆。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美丽富饶。这种改天换地的力量,折射出黄河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在程俊鲤笔下的故道可以闻到盐碱的咸味,看到不毛之地的荒凉,感受到历史悲欢的沉重。”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著名油画家曹新林先生这样评价。
作品《地气》,是程俊鲤200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原野上坚硬的车辙、幽暗的天空、光秃的树木,给人一种黎明前的苍凉和压抑之感。但蒸腾的地气喷薄而出,给人充满无限想象。也许这就是黄河故道留给画家的心灵密码,从荒凉走向繁华,从贫瘠走向肥沃,一切处在巨变的前夜。这里的地气可能就是民心吧!
故道的民俗风情是画家值得泼墨抒写的部分。程俊鲤的故道系列中,在沙丘、河流、草滩、树木等元素之外,有意将电线杆、桥梁、铁路等带有时代感的事物载入画中,以此表达故道人家生活的改变,让作品增加几分人间烟火气。
“故道村落有很多庙会,非常热闹,有一次我参加蔡楼庙会,人多得挤不动。”程俊鲤拒绝高冷,画笔对准百姓,笔端承载乡愁。故道变迁,映入眼底;万家忧乐,记在心头。他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二月二龙抬头”的理发师傅造型别致,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河南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油画家李建忠评价说:“俊鲤的这批作品没有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社会效应,而是以真情实感表现出带有他生命往事的街道、老屋、粮店、煤场等。有些他的老邻居能在他的画前站上很久,面对作品他们已经没有了语言,这些作品像民谣一样感动着许多人。”
程俊鲤的油画作品先后在《中国油画》、《中国油画家》、《中国油画收藏》、《美术大观》、《时代美术》、《河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毛主席纪念堂、郑州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其作品《地气》《守望》分别获河南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美展一等奖,作品《巷间黄昏》获河南省第五届油画展一等奖,作品《秋殇》获“美丽中原”河南油画写生作品一等奖。程俊鲤出版《氤氲气象——程俊鲤油画作品集》等文艺专著3部,荣获“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商丘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近年来,程俊鲤致力探索大山水系列创作,将中国山水画的浓淡有致、写意潇洒的特色,与油画写实技法融合在一起,加一些综合材料,中西合璧,营造出令人遐想的超然意境。这是绘画语言的一种探索,将西方造型观念与中国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进行融合借鉴,以心写形,以意造形,画面带有迷蒙空灵的诗意感。黄河故道在画家的笔下,冷峻而奔放,厚重而轻灵,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像飘忽的思绪,像心灵深处飘荡的音乐,又像五千年文明底蕴中激荡的音符。正如画家自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所要做的决不是山水导游、城堡标识,而是一个试图打通所有心灵密码的高明术士,从而通过他的诗书绘画,为人们开启智慧与解脱的那扇重门,放我们的灵魂寻找自由。”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郁郁葱葱的黄河故道,承载着程俊鲤的记忆和深情,也是画家一次次出发的地方。为人民抒写、为时代而歌,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是他坚持的方向和不变的底色。
本版图片和绘画作品程俊鲤提供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邢栋 翻拍整理
本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张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