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商丘好人”故事
——写在第七届“商丘好人”文化周系列活动举办之际
凡人微光,点亮精神火炬。
榜样是时代的最美使者,是社会的精神坐标。2005年3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为全国道德模范、“商丘好人”杰出代表李学生温州营救遇险儿童献出年轻生命的壮举做出批示,从此拉开了“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建设的序幕。18年的精心培育,18年的道德引领,古老的商丘,已经成为一座闻名全国的“好人之城”,好人群体不断壮大,好人现象备受关注,好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截至目前,我市各行各业涌现出以李学生为代表的“商丘好人”两万余名,其中,13人次荣获全国及河南省级道德模范或提名奖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41人,入选“河南好人榜”70人,9人及1个集体入选全省疫情防控“商丘好人”,8人入选河南省防汛救灾“商丘好人”,全市已迈入从“商丘好人”文化建设到“商丘人好”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竞相出彩的良好局面。
用制度机制选树好人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也离不开顶层规划和设计,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位置,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风尚在商丘持续发酵、蔚然成风。
从2010年开始,商丘市就启动了“商丘好人”推选工作,并出台“商丘好人”推选、宣传、扶助长效机制,以“好人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好人精神、放大好人效应”为主线,大力倡导“学习好人、回报好人、争当好人”的道德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好人回报措施推动“好人效应”持续发酵,让好人有地位、得实惠、有归属,让人们愿当好人、敢当好人。
商丘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帮扶管理力度,协调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每年新入选的“商丘好人”提供免费身体检查,并协调市直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帮扶救助生活困难的“商丘好人”;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走访慰问我市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做到走访慰问全覆盖;连续多年协调安排道德模范和“商丘好人”代表参加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开幕式,保障商丘市各级道德模范和“商丘好人”享受充分的政治和社会待遇;2021年,我市启动景区景点为“商丘好人”等先进模范免费开放服务,12个景点为“商丘好人”开通绿色通道,在全省率先实现景区景点为“商丘好人”、道德模范免费开放。
商丘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和“商丘好人”联谊会,为“商丘好人”和道德模范获得者颁发“好人证”,凭证便可享受免费理发、体检、参观景区、乘坐出租车及爱心商家提供的各种优惠等礼遇关爱服务,让“商丘好人”感受到做好人不吃亏、做好人有好报、时时被关爱、处处有温暖。
用系列活动尊崇好人
2022年夏天,商丘90后小伙赵天赐辞职带着患重症的妈妈克服重重困难去新疆旅游的消息火爆网络,《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上亿人次观看、点赞,赵天赐被推选为当年孝老爱亲“商丘好人”。“商丘好人”一次又一次的善举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与温暖,起到了引领道德风尚的示范作用。
“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建设,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持续培育“商丘好人”道德品牌,从2017年开始,商丘市委、市政府在3月举行“商丘好人”文化周系列活动,引导商丘人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善待好人、争做好人。可以说,一年一度的“商丘好人”文化周系列活动已经成为我市打造好人品牌的生动实践,成为“商丘好人”及群体砥砺奋进、奉献社会的精神力量。
2018年3月,商丘成功承办了“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进一步擦亮了“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影响,通过典型示范、立体式宣传,让核心价值观处处可见、人人知晓,对于持续培育“商丘好人”道德品牌,着力引领通达商丘文明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受疫情影响,2020年,商丘市委、市政府创新形式开展“商丘好人”文化周系列活动,市委宣传部启动“商丘好人”文化周“云”系列活动,利用市区公园广场、商业楼宇、公交站亭、交通路口等重要部位的19块户外大型LED显示屏、30余块电子屏、20余块大型广告牌以及400多块公交站牌和1000余块沿街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最新评选的“商丘好人”、道德模范、“抗疫好人”的图片。
可以说,商丘市委、市政府举办“商丘好人”文化周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际举措,是实现“商丘好人”文化建设到“商丘人好”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用媒体矩阵宣传好人
文明需要传承,美德需要弘扬。“商丘好人”层出不穷、声名远播,与商丘营造宣传好人、关爱好人、学习好人的浓厚氛围密不可分。
为进一步放大“商丘好人”效应,发挥好人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的引领作用,商丘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积极引导,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寻找、宣传、学习、争做“商丘好人”活动,各行各业、干部群众纷纷向有关单位和市各新闻媒体推荐身边涌现出的好人。
如今,“商丘好人”的凡人善举已从家乡延伸至就业、求学居住地,扩展到了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形成了天南地北的“商丘好人”群体。一个个好人被发掘出来、一批批好人群体被报道出来,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有身在家乡的,也有身在异地的,似繁星闪烁、如春潮涌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商丘好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一种独特的群体现象。这些不断涌现的“商丘好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力量。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温暖了社会,赢得了人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2019年,商丘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国融媒体看河南(商丘站)暨全国百家媒体商丘行集中采访活动,来自全国70余家主流传统媒体、重点党媒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的100余名记者聚焦乡村振兴、“商丘好人”、生态文明等采写编发大量稿件。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4000多篇、主要新闻网站发稿2000多篇。
商丘市加大户外好人主题公益广告的刊播力度,扩大覆盖面,选取公园、社区、街道、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区域推进好人主题公益广告投放。广场、公园、街道的好人广告立起来,广播、电视、报纸媒体的好人故事讲起来,多点开花、星火燎原,形成了全群体、全区域、全时段的好人宣传格局和浓厚氛围,使好人的正能量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引发“好人效应”。
用文艺作品演绎好人
2022年9月2日,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最美志愿者黄伟和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为创作原型的话剧《生命状》,在商丘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上演。这部话剧是商丘市文艺界精心打造的首部本土话剧作品、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通过生动的舞台艺术形式、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讲述救援队背后的感人故事,同时向大众普及防溺水知识、宣传救援事迹,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好的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为了体现话剧《生命状》真实故事背后所传达的正能量和巨大的社会意义,剧组人员夜以继日、不辞辛苦,通过不断的排练反复感受剧中人物形象,细心勾勒每一个细节,用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排练现场浓烈真挚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商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文化基因”既是商丘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商丘塑造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气质、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优势。
为把“商丘好人”打造成一个道德品牌,近年来,商丘市多次举办由中央、省、市专家参加的“商丘好人”群体现象研讨会、座谈会、文化推进会,解读、梳理、探讨“商丘好人”群体现象,弘扬本土文化,扩大道德建设成果。出身平民、来自草根,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宽厚诚信、敢于担当,不图名利、见义勇为,这种精神既是商丘自古乐善好施的民风积淀,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它深深根植在这块热土里,融入到人们的灵魂中,它提升公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让大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2018年,商丘市委、市政府根据“商丘好人”李学生铁轨上飞身扑救儿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李学生》在全国上映后获得广泛关注,李学生英勇救人的事迹通过大银幕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2019年,电影《李学生》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为唯一一部参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故事片。
我市从2014年起就打造“商丘好人”春节文艺晚会,这一办就是8年,晚会形式多样,大合唱、戏曲联唱、单口快板、舞蹈、群口坠子等,都是取材“商丘好人”的故事,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展示,观众对于这种形式非常喜欢,通过文艺作品,号召全市人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传递“商丘好人”正能量,以实际行动打造“商丘好人”城市名片。
不管是在商丘,还是在全国各地,“商丘好人”已不再是李学生一人,而是一个群体、一种现象,他们用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了他们生活的城市,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城市里的“小人物”,却用真善美温暖社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民族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辉。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