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小法庭展现司法为民大作为

——梁园区人民法院平台法庭夯实“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根基

2023-03-17 07:09:10 来源:商丘日报

  法治的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基层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是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是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线。

  “公正公信、阳光为民”是社会对法院工作的期盼和呼吁,更是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梁园区人民法院平台法庭立足区域特色,锚定品牌优势,努力打造有辨识度的专业化综合性基层法庭,“小法庭”展现为民“大作为”。

  打造基层治理“主力军”

  3月13日,梁园区人民法院平台法庭庭长殷刚这样告诉记者:“基层法院是基层法治治理的战斗堡垒。”

  2022年4月起开展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他们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法庭工作规划,以满足人民法庭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辖区基层治理的需求。2022年以来,该法庭法官参与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31次,向政府单位提供司法建议2次,组织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2次,邀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旁听庭审5次,走访企业20余次。

  一组数字见证了平台法庭夯实基层工作的力度:2022年,该法庭审理团队收案3464起(含旧存案件407起),结案3305起,结案率为95.41%,收结案数在全院排名第一;以调解方式结案404起,以准予撤诉方式结案664起,案件调撤率为32.31%;上诉案件657起,服判息诉率为79.78%;执行团队共收案505起,结案449起,结案率88.89%,执行完毕率26.39%,实际执结率69.25%。在3月3日梁园区人民法院召开的2022年度总结表彰工作会议上,该法庭被表彰为先进集体。

  “应民之所呼,解民之所忧。我们永远站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守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以‘小车拉大马’的工作方式,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强健‘神经末梢’,让‘小法庭’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释放大能量。”殷刚如是说。

  争当司法改革“领头雁”

  人民法庭“调、立、审、执”一体化改革,是梁园区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持续和深化,致力于解决好诉源治理、诉调对接、审执协调、基层法庭实体化运行中存在的困难,旨在进一步整合审判执行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建设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审判执行队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形成有效工作合力。

  2022年7月初,经过梁园区人民法院党组反复研究制订的《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庭立审执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下发执行,改革的核心是重新整合资源,其中主要的改革内容是向基层人民法庭倾斜人力、物力。

  自“调、立、审、执”一体化改革后,平台法庭的诉讼服务窗口已正式开通立案诉讼服务,全面受理诉讼材料收转、起诉立案等业务,不仅实现了与本院立案庭的互联互通,而且还安排专人对前来立案的当事人进行立案指导、释法答疑,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切身感受到优质便捷的司法服务。

  “你的案件按你的诉求,已经给你办理了立案申请,通过审核后,系统会分案给办案法官,到时,办案法官会通知你,请你注意接收通知。”3月13日10时许,在平台法庭立案窗口,负责立案的潘梅接到原告孙某打来的电话。

  原来,2022年7月底,被告张某在原告孙某处维修车辆后下欠原告车辆维修费2万余元,经原告多次催要,被告仍欠7000元未支付。孙某于今年1月13日申请立案,因属于小额诉讼,该案从线上立案后通过平台转为调解。当天立案后,法庭第一时间进行了调解,因调解失败,孙某再次申请立案,要求法院依法审判。

  像这种立案指导、释法答疑的电话,潘梅每天能处理100多起。立案是群众推开司法维权的一扇门,也是接待当事人和受理案件的第一窗口,潘梅像是一个“微法院”,又像一个“话务员”,她接的不仅是电话,还是法庭与百姓的“连心线”“贴心线”。

  构筑平安和谐“大格局”

  基层法庭所接触的案件大多是民事“小案件”,但这些小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也可能会酿成大纠纷。因此,平台法庭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全过程,探索和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平台法庭全体干警,从庭长到法官助理、书记员都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小法庭大平安”。

  “你的案件已经调解结束,本案诉讼费50元减半收取。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话,请在本调解协议上签名。”3月13日,平台法庭书记员张姝妍给一起保险公司行使代位求偿权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是她当天上班刚1个小时后,参与调解的第3起案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居住小区的环境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物业公司与业主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近年来,小区物业纠纷不断增加,此类案件往往涉及人数较多,这对基层法庭的工作来说就是“加量不加价”。

  对此,殷刚也没有针对所有案件一判了之,他带领团队对所有物业方面的案件逐件分析,不同物业案件,采取不同方案。针对某小区的物业公司起诉该小区60余户业主的案件,因该案件是一个原告,众多被告,为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殷刚带领书记员一个一个与业主沟通,了解业主不缴物业费的原因,从情、理、法三方面进行教育、疏导,认真倾听、汇总业主的意见后,再与物业公司协商,督促原告改正工作中的疏忽和不足,为双方创造良好的坦诚相待的交流平台。经过殷刚的耐心调解,有的业主主动补缴了拖欠的物业费,60余起案件在当天均顺利结案。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民生又连着民心,作为基层法庭要充分发挥司法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积极在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从源头化解诉讼案件增量。”殷刚说。

  一天审理60余起案件,制作60余份判决书,这种高压的工作量,对殷刚团队来说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疫情期间,因案多人少,殷刚顶着高烧在单位住了两个多月,高烧不退的他,还是在书记员冯博的劝说下才去医院打了两针。随后,持续半个月低烧的他依旧坚持在审判一线。

  2022年12月31日跨年夜,当殷刚走进家里的那一刻是幸福的,但当他躺在床上时,又觉得家是陌生的,习惯了住在办公室的他辗转难眠,不得已又穿上衣服回到了单位。他的举动,让妻子又好气又好笑。

  奏响司法为民“最强音”

  “调、立、审、执”一体化改革开始后,平台法庭始终坚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目标,以“就地快速解决矛盾纠纷,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工作导向,推动实现法庭审判执行工作优质高效,夯实“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根基,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表彰为“枫桥式人民法庭”。

  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平台法庭管辖地盘大、执行案件多、纠纷复杂,办理起来较为棘手的案件非常多,执行案件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兄弟单位。截至2022年12月,平台法庭当年受理执行案件502件,执行压力可想而知。面对部分疑难执行案件,执行团队的张正豪总是主动请缨,经常给其他干警说:“难办的、难缠的,交给我办!”

  “全力以赴为当事人实现权益”是张正豪的座右铭。他原来在执行局工作,组建审执团队时,不讲任何条件来到平台法庭。他不仅精熟执行业务,而且干工作勇于担当,对待当事人十分热情。他平时钻研执行业务,对执行工作中的线上、线下工作流程都十分熟悉,还专门编写了执行案件流程信息表,方便执行团队干警操作与提醒,使平台执行团队的案件即符合执行程序,又简便规范。

  张正豪的爱人是一位医生,2022年疫情期间,因工作需要,每天要为群众做核酸检测,无暇照顾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张正豪也坚守在工作岗位,他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自己吃住在法庭。干警多次劝他回家看看孩子或休息一下,他却说:“先不急,我给当事人约好了见面时间,不能更改,你们不了解案件以前的情况,我们不能因此而功败垂成。”朴实的语言,彰显了一位法院干警的责任与担当。

  整日忙于工作,让张正豪疲惫至极,胃病反复发作。母亲打电话想让张正豪回家,可他没有回去,直到疫情退去,他也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2022年7月至9月,张正豪所在的执行团队在全市法院执行竞赛中连续3个月被评为优秀团队,张正豪也被评为“办案能手”。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基层法庭的发展根基,正是法院系统固本培元、从“根”处发力的重要环节。平台法庭正蓄势待发,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利用位于前哨的绝对优势,贴近群众,发挥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的“桥头堡”作用,以只争朝夕、乘风破浪的精神,以不负人民、我将无我的气魄,提供更加有力、更加出彩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报融媒体记者 王 冰 梁晓晨 通讯员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