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孔子在商丘的故事

2023-03-17 07:08:19 来源:商丘日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今商丘),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司马,宋国有他的不少亲人,而且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丌官氏为妻,宋国也是他的岳父家。孔子一生多次在宋国居住或到宋国活动,在宋国留下了不少故事。

  子圉见孔子

  《韩非子》记载了孔子在宋国时发生的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孔子在宋国居住时,宋国大夫子圉拜见了孔子,觉得孔子知识广博,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想显示自己发现人才的能力,便把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太宰和孔子单独深谈,听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后,觉得孔子的确了不起。孔子离开太宰后,子圉问太宰:“你觉得孔子这个人怎么样?”没想到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觉得你就像跳蚤、虱子一般渺小了。我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突然觉得不妙,他想,如果国君见了孔子,一定会重用孔子,那么他自己就可能会被国君冷落。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太宰说:“你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国君见过孔子,再看你也会像蚤虱一样渺小的。”太宰忽然省悟,怕国君见了孔子会重用他,自己的地位就不一定会保得住了,因此没有把孔子引见给国君。

  太宰见孔子

  《列子·仲尼》记载,宋国太宰见到孔子,就三皇、五帝、三王的治世问了许多问题,孔子回答得十分精辟、透彻,太宰听了佩服不已,不由得问孔子:“你是圣人吗?”孔子说:“我哪敢称圣人?我不过是个博学多闻的人罢了。”太宰问:“那么,三王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王是善于使用有智有勇的人,至于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太宰又问:“五帝是圣人吗?”孔子说:“五帝是善于任用推行仁义的人,至于是不是圣人,我也不知道。”太宰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皇善于任用顺应时势的人,至于是不是圣人,我也不知道。”太宰大为惊异,问:“那么谁才是圣人呢?”孔子的脸色一时有些变化,说:“西方有一位圣人,他不治理国家而国政不乱,不发表言论而自然得到人们的信任,不施行教化而教化自行。他的伟大,人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称颂。我揣度他就是圣人吧。到底是不是,我也不知道。”太宰听了,默默思忖:其实三皇、五帝、三王都是圣人;孔子把他们论述得那样精辟、透彻,不是圣人是做不到的;他说的“西方有一位圣人”,那只是传说中一位完美创建了极乐国土、福德智慧全都圆满的人。哪有这样一个人?孔丘在欺我无知啊!他孔子如果不是圣人,怎能把圣人治世的道理说得这样透彻、明白?只不过他对圣人治世的道理继承得那么完美,又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才那样含糊地回答我罢了。

  临危不惧

  孔子曾在鲁国任大司寇,当时掌握国政的季孙氏接受齐国贿赂的女乐,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劝诫不但无效,而且受到冷落。孔子觉得在鲁国无法推行自己的思想了,便去了卫国,但在卫国并没得到任用。孔子五十五岁那年,离开卫国去郑国。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国的阳虎曾经未打招呼擅自带兵过宋国的匡邑(今睢县匡城)去郑,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因而被匡人愤恨。孔子去郑路过匡邑,匡人见孔子之貌与阳虎相似,以为阳虎复至,聚众围攻之。《孔子家语》载:“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的弟子子路文武双全,当时怕孔子的安全受到威胁,才要与匡人战。而孔子却镇定自若,止之曰:“某无仇于匡,是必有故,不久当自解。”于是安坐于车上,悠然鸣琴。子路非常惊讶,如果匡人不是像孔子预料的那样,孔子将大难临头,问孔子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这样悠然自得,孔子说:“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枪不顾死活向前冲锋的,是战士之勇;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临大难而不惧者,是圣人之勇。”

  《史记》记载:“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文王虽已死了,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绝灭文明礼乐,那天就不会让我这个后死者掌握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绝文明礼乐,那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结果,匡人发现误会了孔子,向孔子谢罪。卫灵公虽然不任用孔子,但孔子离开了卫国,他又怕诸侯说他容不得圣贤,又派人把孔子接回了卫国。

  宋国遇险

  卫灵公派人把孔子接回卫国只是作为摆设,一直不任用他。公元前493年,孔子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到黄河边上,他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于是,孔子师徒路过曹国到宋国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来到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讲学习礼,等待宋景公召见。宋景公想任用孔子师徒共谋大业。但宋国司马桓魋飞扬跋扈,怕孔子师徒受到重用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担心宋景公会出去迎接他们,便先下手为强,要杀孔子。孔子听说消息,立刻离开讲学习礼处,在逃走时神色从容。他的弟子劝他逃得快一些,他说:“天生德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子路问津

  孔子师徒离开宋国去陈国,路过柘城,发生了子路问津的故事。《柘城县志·古迹》记载,柘城县胡襄镇刘户村西的洮河近处,就是子路问津的地方。

  长沮、桀溺是春秋时期柘城的两名隐士。《论语·微子》记载,一天,长沮和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那里,碰到一条河,孔子让他的弟子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子路便去问长沮。长沮望着孔子的车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带有讥讽的口气说:“他既然是什么都知道的圣人,那他早已知道渡口在哪里了,还问我们干什么?”子路见此,只好去问桀溺。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是。”桀溺没有回答他问的渡口问题,只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认为“避人”还不如“避世”干脆而彻底,因为天下到处都是一样的混乱,哪里都有坏人,实在避不胜避,不如避开整个乱世,不必再到处奔波、忙碌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桀溺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只好回到孔子身边,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听了,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鸟兽合群共处的。如果我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孔子在商丘的故事表明,孔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处世态度都是积极、乐观的,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有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


刘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