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打喷嚏 流鼻涕……

除了流感,还可能是花粉过敏

2023-03-08 07:38:42 京九晚报

  春回大地,草木萌发。本是一年好春光,不少市民选择外出踏青赏花,放松心情。然而,还有一些人因患花粉过敏症,导致“看花流泪”“闻花打喷嚏”,无法愉快地享受这美好时光。

  “每到春天,因花粉过敏的患者来门诊就医的可不少,不少人都是‘老病号’了。花粉过敏的典型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流泪、鼻痒、眼痒、咳嗽、胸闷等,这些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加上春天本就是感冒、流感的高发季节,所以人们常常将两者混淆。如果放任不管,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容易对黏膜、皮肤及脏器造成损害,严重时还会引起哮喘,危及生命。不过,通过系统规范治疗,一般都能快速缓解症状。”商丘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滕清毅说。

  花粉过敏有哪些症状

  “鼻塞、打喷嚏,有时候还头晕。”市民赵蕊蕊女士最近受过敏性鼻炎困扰,不仅难以享受春天的美好,还必须随身带着纸巾,连睡觉都受到了影响。

  滕清毅表示,近年来,花粉过敏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花粉过敏人群超过亿人。花粉过敏是对某些花粉过敏的统称。据介绍,过敏性鼻炎是花粉过敏的表征,一般情况下,会因为鼻炎导致鼻塞,出现大量的清鼻涕。对于过敏症较重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眼痒,再重一些的话,还会出现中耳炎、哮喘等病状。

  记者采访时发现,除了呼吸道疾病外,花粉过敏在皮肤上也常有表现,如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等情况。“花粉过敏可能导致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还有季节性的过敏性皮炎。”滕清毅介绍,这些症状大部分位于暴露部位,比如面部、颈部,少数还会从暴露部位扩散到全身,甚至出现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什么会花粉过敏

  春季盛开的樱花、梅花、桃花、梨花等颜色鲜艳的花基本都是虫媒花。虫媒花就是靠蝴蝶、蜜蜂等来授粉的花。这类花大多数鲜艳美丽,有芳香或有其他气味,花粉粒通常比较大,再加上经常是成块出现,既不容易被风吹散,更不可能吹得高,所以不容易造成花粉过敏。

  春季花粉过敏的“元凶”大部分是无香、无色、无味的风媒花。3月至5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树木花粉引发过敏,比较常见的是杨树、柳树、松树、柏树、桦树、梧桐、白蜡树花粉等。

  “过敏性体质和免疫力下降都可能导致花粉过敏。”滕清毅说,具有家族遗传相关的特异性过敏性体质,就比较容易过敏。因体质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异常改变等原因,这些人群也容易过敏。

  环境因素也是引发过敏性鼻炎的原因。工业污染、环境质量下降加重了过敏人群的发病率,而城市绿植种植业和花粉过敏症息息相关,加之大家的防治意识不足,导致过敏人数增加。

  气候条件也是加剧过敏症的重要因素,春季的紫外线加上花粉过敏,导致季节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发病率较高。

  花粉过敏怎么办

  滕清毅表示,出现花粉过敏要积极处理,尽管轻症患者会因时间推移症状得以缓解,但症状重的人群,可能会出现喉头梗阻、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在容易发生花粉过敏的季节,过敏性体质的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这段时间是空气当中花粉最多的时候。外出以后,空气中的花粉会附着在人的头发、皮肤、衣服上,高敏感体质、高过敏体质的人外出回家,要更换衣服,然后洗脸、洗澡。

  “戴口罩和护目镜是阻隔花粉过敏的有效方式。”滕清毅说,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减少接触过敏物质。过敏性鼻炎患者还要保持室内通风,注意室内清洁,保持一定湿度。

  滕清毅介绍,有过敏性体质的人群需要外出时,可预先服用抗过敏的药物,过敏症状反应比较重的情况下,还要随身携带一些相对急救用的药物。如果出现喉头梗阻、呼吸困难,要及时服用相关药物。

  花粉过敏的症状一般比较轻,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就能好。如果过敏导致黏膜系统损伤,或者身体组织出现肿胀,应该及时就医。严重的过敏,比如出现哮喘或荨麻疹引起的喉头水肿,则可能导致窒息,危及生命,要及时就医。

  滕清毅表示,脱离过敏原是最好的方法。过敏体质的人要戴口罩、远离盛开的花草和飘絮的柳树、杨树。在鼻腔中使用特殊的隔离剂,也可以阻止花粉与黏膜接触。

  “小孩子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也容易出现过敏。”滕清毅说,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家长要留意小孩子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家长本身是过敏体质,比如患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遗传给小孩子的概率较大,因此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类似症状,最好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专家提醒,儿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时,不要贸然使用感冒药,有可能是过敏引起,需要找专科医生诊治。

  链接:

  关于“过敏”那些事

  除季节性花粉过敏外,由食物、药物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困扰着很多人。滕清毅介绍,目前严重过敏反应的常见诱因有几类:第一类是药物过敏,比如抗生素等;第二类是食物过敏,常见的如海鲜、牛奶等;第三类是环境过敏,像尘螨、花粉等;第四类是蚊虫过敏,比如蚊子、黄蜂等叮咬。

  滕清毅表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与遗传体质、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一些人不重视、不知晓过敏性疾病相关知识,认为过敏“不严重、不紧急、不致命”,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当前普通公众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疾病科普工作还需加强。

  误区一:西药比中药更容易过敏。

  专家表示,所有药物都有过敏的可能,不分中药还是西药。

  误区二:药量少更安全,药量多易过敏。

  专家认为,是否过敏跟药量没有任何关系。

  误区三:打第一针没过敏,打第二针也不会过敏。

  专家分析,由于打第一针时,机体产生了抗体,打第二针时可能会产生变态反应,也就是过敏反应。

  误区四:皮试阴性一定不会过敏。

  专家认为,皮试只是作为过敏反应的辅助检测手段,能够帮助筛除一些产生过敏的可能,但也可能出现皮试假阴性情况。

  远离过敏原是防治过敏的最佳方法,应明确自身对哪些东西过敏,尽量避免接触或暴露于存在过敏原的环境中。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