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堂藏书楼是刘镛孙刘承干在1920年所建,因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以收藏古籍闻名。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也许是因为生长于中原大地的缘故,豫东人民对于江南水乡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于是,大名鼎鼎的乌镇、同里、周庄便成了商丘人假日出行的必选景点。
其实,还有一处丝毫不亚于它们的古镇——江南水乡南浔古镇。南浔古镇称得上春天的必游之地。俗话说“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从来没见过哪个地方,单是读一读名字唇齿间就已满是诗意。
若是喜欢古诗词,你能在白居易、杜甫、杜牧、张祜、苏轼等人的诗词中寻找到南浔的身影。自古至今,描绘南浔美景的诗词多不胜数,读来总会让人在脑海之中浮现出梦里水乡之美。
南浔古镇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江南六大古镇”中文化积淀最深、保存最完好的古镇,被誉为“江南六大古镇的封面”,是浙江省湖州市唯一一个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古镇。
南浔在南宋初年名为浔溪,因建在一条名叫浔溪的小河边而得名。后来,浔溪南面的商人因生丝生意而发家致富。这些商人在造就商业传奇的同时,也构建了一座座大宅、花园、会馆。一时间,浔溪南岸商铺作坊林立,此地也因此更名为南林。到了南宋淳祐年间正式建制时,官方就从浔溪、南林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把镇名定为南浔。
“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句民间俗语所说的“不及”非景不及,而是财不及。早在明代时期南浔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清末时期南浔更是形成“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丝商群体。在这座巨富之镇,聪明的浔商以物取胜、以物取利,把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极具生活品质。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中的“象”,说的就是当时财富积累到了1000万两白银以上的人家。在面积并不大的南浔,就有4个财富达到了1000万两白银的富豪家族。刘镛所在的刘家是公认的南浔首富。据说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而刘镛的身家就有4000万两白银。白手起家的刘镛十分孝顺,他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环境,在1885年开始修建小莲庄。小莲庄建筑风格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还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这就是小莲庄最为独特的地方。小莲庄也因此成为南浔必游景点。
南浔古镇内河流纵横交错,街道建筑也随河而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字形”格局中,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百间楼等,依次“隐”于其间。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水乡南浔自然桥多,民间早有“十步一桥”的说法。据清道光、清同治和民国三个时期的镇志记载,当地分别有桥74座、107座、195座。现在,南浔保存完好的小桥也有几十座。一座座小桥沟通了小城内如织的水路。桥上游人漫步,桥下小船摇曳。游客随手拍摄,皆为美景。
江南水乡的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一些游客熙熙攘攘的古城、古镇相比,南浔的商业气息要淡一些。游客漫步在南浔古镇,宛如穿梭数百年时光见证着江南水乡的厚重文化。
南浔古镇景区从今年1月18日起,向所有游客永久免费开放景区2.18平方公里的古镇街区。目前,景区内仅小莲庄为代表的6处文物建筑景点收费。
春风十里,又绿江南。这个春天,若是来到南浔古镇,漫步頔塘故道沿岸,探寻老字号,泡一杯熏豆茶,吃一块定胜糕,聆听“最南浔”的故事,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