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伊始,枝叶扶疏,万物由“木”而生。
红木因其硬度高、密度高、无蛀虫、不怕酸碱腐蚀,被誉为“木中之王”,非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不能成材。圈圈年轮,岁岁生机,生长极其缓慢的红木天生自带稀缺属性,不仅地位尊贵,而且身价不菲。而一件“材艺双美、型精韵深”的红木家具则可以让红木的生命得以延续,世代相传,历久弥新,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仍能释放出天成之美、典雅之韵以及隽永高远的审美趣味和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
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丘不仅见证了古典家具的演变,也见证了红木家具市场的兴衰起伏与红木家具文化的传承发展。
红木家具的前世今生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让人们看到了红木文化早期的历史印记。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紫檀作为香料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我国。
宋代,中国家具发展基本成熟,特别是明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大量花梨、紫檀等红木作为郑和船队回程压舱之物和贸易商品进入中国。木质硬重、结构细腻、纹理好的红木,为家具采用较小断面的构件、制作精密的榫卯结构提供了可能。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红木被制造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建筑用料,其美观度、实用性等方面均超越了前代,成为皇家贵族的专属品。
据传,明王朝不仅从全国各地挑选优秀木工作为工部官吏,还曾有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家具。红木家具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发展,于是才有了后世名扬海内外的“明式家具”。
时至清朝,红木家具发展更为迅猛,用料厚重、款式多样、精雕细刻、做工讲究。与明式家具的简约风格不同,清式家具追求华丽,强调形体装饰美,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为繁复的吉祥图案与文字。
“红木家具基本上经历了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和清代晚期家具三个历史阶段,艺术风格和特点各有不同。”商丘市荣宝堂艺术馆总经理荣学兵说。
“可以说,是明清家具的独特魅力成就了红木的王者之气,而红木也以它的凝重、素雅演绎了明清家具在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时代辉煌。”荣学兵说,在今人的心中,明清时代的红木家具已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代名词。
清代中晚期,中西方文化大融合,传统的中式红木家具开始融入“欧式风”,打破了传统红木家具的风格,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国风”,即民国家具。从做工上来说,民国家具形成了苏作红木、广作红木、闽作红木、京作红木等几个流派。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姓生活贫穷,红木家具只有小规模交易。改革开放后,随着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进一步富足,爱好和购买红木家具的人越来越多,红木家具以其造型优美、工艺精良、材料珍稀、经久耐用的突出特性而备受青睐。
红木家具价值何在
“‘红木’并不是泛指所有红色木材,也不是一种木材,而是国内红木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荣学兵说,“现在市场上把深色硬木类家具统称为红木家具,其实很多人所谓的‘红木’并不是红木,它有严格的界定。”按照国家标准定义,红木的范围是五属八类。五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铁力木属;八类:紫檀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香枝木类、花梨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荣学兵说,能进入收藏级别的,自明清以来,最有价值的当数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老挝红酸枝和缅甸花梨。
红木家具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材质对于几代人来说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的传统红木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酸枝基本已被开发殆尽,原料十分稀缺。加上近年来18种红木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各产地国纷纷严控红木出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
红木家具“唯材料论”的时代已经过去,材艺俱佳的作品才有收藏价值。红木特有的坚硬质地和色泽、纹络优美的特点契合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之美,尤其是用考究的榫卯技术制作的红木家具,兼具工艺之美和传统文化,极具古典韵味。“木作工艺后继乏人,也是红木家具具有收藏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荣学兵坦言,红木家具制作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做出上乘作品、传世佳作,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有这个耐性,更何况“三年出徒,五年半足”的成长周期对于很多人来说太过漫长。
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红木家具始终保留着纯正的“血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蕴含的儒家、道家、禅理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炼德行,也弘扬、传承了传统文化,弥补了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之余丢失传统精髓的遗憾,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古典文化的精神诉求。
“这才是红木家具行业得以长久繁荣的根本。”荣学兵说。
红木家具在商丘
古典家具在商丘的印记,在商丘古城穆氏四合院里就可以看到。
陈列于穆氏四合院中宅院正堂内的一张雕花顶子床,木料上乘,坚如磐石,床上的雕刻和床壁上镶嵌的一片片长条粉彩瓷片,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这张床三面硬包、一面幔帐,属于典型的北方家具。”睢阳区博物馆资深馆员郭平说,“它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红木家具,但它仍然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商丘真正出现红木家具收藏,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荣学兵就是全市第一批“玩”红木家具的人。
在荣学兵看来,红木的美具有超长生命力,可谓“一韵品千年”。红木家具不仅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其高超的榫卯工艺水平也是中国古人智慧和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从小就干木工活,对木质器物有着天然的感情,对红木家具更是珍爱有加,算个发烧友。”从收藏红木家具到经营红木家具,荣学兵不仅经历了年营业额六七千万元的红木家具辉煌期,也真切地看到了红木家具品质良莠不齐的现状。
“‘三分料,七分工’,从古至今都是工艺体现家具的价值。所以,工艺必须放在第一位。”荣学兵说,目前市面上很多红木家具工艺不够精细,未能做到表里如一,大大降低了它的传世价值。看到上好的红木没有得到更好利用,令人痛心,“毕竟红木太稀少,用一根少一根,用一块少一块”。
同为红木家具收藏爱好者的陈光亮,现在是商丘市鼎豪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的第一件藏品收藏于2002年。”陈光亮说,当年他在广东做白糖生意,因为喜欢红木家具,所以空闲时经常去当地的古玩市场逛,最后花9万多元收藏了一套缅甸花梨材质的红木沙发。
2017年,陈光亮开始从事红木家具经营。当年,销售额就有700多万元。受国际形势和疫情等影响,近几年,商丘红木家具交易量大幅下滑。“但是我对以红木家具为代表的中式家具市场前景依然看好。”陈光亮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对优秀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相信选择中式家具包括红木家具的人会越来越多。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陈光亮从去年开始就着手购买生产设备,组建技术团队,立志挺进红木家具“深水区”,同时还成立了专做高端中式装修的装饰公司。
“传统的才是经典的。这句话我深信不疑!”陈光亮语气坚定地说。
链接:
古典红木家具收藏史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著书《中国花梨家具图考》,随即在国际上掀起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风潮。一石激起千层浪,西方藏家纷纷来华大量收购古典家具。1971年,美国人安思远又著书《中国古代家具》,再度将中国古代家具以图录昭示。直至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心血之作《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付梓,一股因此而起的古典家具收藏热、研究热席卷全国,仿古家具企业也随之兴起,且一直持续至今。
因此,有人将中国红木家具的收藏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时期为民国至1985年,第二时期为1985年至1995年,第三时期为1995年至今。前两个时期,除中国的少数收藏家外,西方藏家蜂拥而至,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国古典家具以奔涌之势流向境外。境外的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家基本上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收藏,包括美国加州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直至第三个时期,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拍卖行。古典家具在拍品中虽数量寥寥,但影响非凡。残存在大街小巷的家具身价倍增,国人开始注重家具带来的乐趣和其中蕴含的巨大财富。价格的飞速上扬,也从客观上让大批家具留在本乡本土。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