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新时代的追梦人

——我市农民工现状调查

2023-02-27 23:31:54 京九晚报

  新时代的建设他们永远不会缺席,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心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是改革发展的实践者,是美好家园的建设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奋斗者,他们就是——农民工。商丘是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据统计,商丘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60多万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大批农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城市,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城市,同时,也带回来可以满足自己生活的收入。

  近日,记者对我市农民工现状进行了调查,聆听了他们的心声,也了解到他们的梦想。

  青年农民外出当“工人”

  今年36岁的刘金峰是宁陵县人。多年前,他前往浙江舟山,在舟山市一家船厂当工人。如今,刘金峰已经有15年的工龄,他也从一个学徒工成了“资深电焊工”。但让刘金峰感到不满足的是,他和妻子儿女一直两地相隔,分多聚少,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一趟。

  “回来一趟耽误挣钱不说,还得花上千元的路费。父母还都年轻,孩子也慢慢长大了,能不回来就不回来了。春节和孩子见了一次面,暑假期间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一趟舟山,一年就见这两次面。”刘金峰说。

  梁园区谢集镇的朱小健和刘金峰的打工生活几乎一样,不同的是,35岁的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一家农场当工人。新疆每年种植一季打瓜,每逢种收季节,朱小健都很忙碌。一年下来,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新疆离家太远了,家人也去不了,都是过年我回来团聚一下。每年都是这样,在家一个多月就走了。”朱小健说。

  夏邑县会亭镇的郭振兴、徐宁夫妇常年在浙江宁波打工,妻子在一家电子厂当工人,丈夫在厂里当保安。一年下来,夫妻俩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农民工打工的地方不同,但也能有丰厚的收入。在他们辛苦的劳作中,生活在一天天变好。可贵的是,虽然打工生活很辛苦,但他们都是默默付出。原来靠天吃饭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进城当上了“工人”,这或许是社会的进步。农民工走进城市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建设增砖添瓦。如今,城市和农民工之间存在着一种“鱼水关系”。农民工离不开城市,城市也不能没有农民工。

  老匠人退而不休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多位5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试图以田野调查、个案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还原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在异乡还好吗?工作了几十年,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吗?他们老有所养吗?

  今年59岁的史晓非是宁陵县赵村乡人,每年去山东威海打工,从事渔业捕捞工作。这个年龄的老史是一个“老把式”。“渔业捕捞是一个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现在我还不算老,还能干得动,再说出去干活也不算累。儿女虽然都成家立业了,但咱不能靠孩子来养活。”史晓非说。

  史晓非可以说是“60后”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外出打工。先后去过北京、广州、宁波、威海等地。这些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总算把两个儿子养大了。孩子虽然都大了,但他却还是顾不上休息。

  在商丘农村,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和史晓非一样,几十年来靠一门手艺一直在外打拼。每逢春节,他们都回来过年,而春节刚过完,他们就会再次踏上外出打工之路。

  今年53岁的郭深强是宁陵县一名砖瓦匠,20多年来,他从一名“小工”逐渐成为“老师傅”。无论是多高难度的砖瓦活,都难不倒老郭。如今,他在山西阳泉少沟里村享有“盛誉”,当地一提及“河南老郭”,都知道他是一名“大师傅”。

  “一天平均几百元,出去一年,也就是十几万元的收入,都是辛苦钱!咋不满足呢?满足,比在家里种地收入高多了。”老郭说。

  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家乡有亲人,但没有工作。外面有工作,但远离了亲情。”这是农民工们发自内心的感叹。有时夫妻两个都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

  为了解决“留守老人”看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有很多家庭的男主人外出打工,留下妻子照看孩子与老人,但面临的问题是,男主人的收入仅够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一年到头所剩无几。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家庭也是进退两难。

  可喜的是,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我市积极搭建平台,全市共有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3个、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3个、市级返乡创业试点园区25个,8名创业典型成为2022年度“河南省返乡创业之星”。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坚持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共有返乡创业人员19.5万人,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17.9万个,带动就业95万人。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2.6万人。

  2018年3月,宁陵县柳河镇的杨洪波从浙江杭州返乡创业,在杭州成立杭州正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同时,还在家乡成立了河南正基环保科技公司,目前已经帮助80多名农民工就业。

  2021年8月,夏邑县中峰乡的王长标、黄心想从江苏南通返乡创业。几年间,他们在家乡和南通之间架起“桥梁”,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据夏邑县商务局的不完全统计,从南通回来创办家纺企业的,夏邑县还有200多家,安排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商丘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说:“为提高服务能力,我市出台了《商丘市政府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5个方面36条具体扶持措施;建设了返乡创业综合服务网和各县(市、区)返乡创业服务网,吸引各类人才来商创业,全力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服务。”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