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二月二 龙抬头”

春回万物生

2023-02-20 00:46:50 京九晚报

  寒风悄悄走远,春天已向我们款款而来,此时大地解冻回暖,杨柳抽芽,万物复苏。翻开日历,农历二月初二就要到了。

  二月初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它被赋予了不凡的内涵——“龙抬头”。自然,围绕着这一天,各地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讲究和习俗。“龙抬头”,“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农历二月,已进入雨水与惊蛰节气,雨水增多,万物开始接受甘露的滋养,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此时,养生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上来。

  汇入星象 敬龙赐福

  “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一句谚语。二月二,是一个和节令密切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因为在农历的这一天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和惊蛰。到了这节气,大地万物开始复苏。冬眠的“龙”,此时也被隆隆春雷声惊醒了,抬头而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二月二便有了“春龙节”“春耕节”“龙头节”和“青龙节”等称谓。

  正因如此,在“龙抬头”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们要虔诚地点灯、烧香、上供,向龙王爷祈雨,希望未来一年里都能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大家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中描绘着新一年的愿景。

  “龙抬头”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曾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在东方的七个宿分别称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在冬季,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到惊蛰至春分期间,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二月初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要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天能“迎富贵”。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不过,唐宋时二月二的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元朝以后人们也把这一天叫“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明清时把这一天正式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一些动物一到天冷便进入了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这些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渐渐从土中露出头来。

  争剃“龙头” 讨个吉利

  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的一个重要习俗便是理发。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这个词的,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去除。到了汉代,才有了职业理发的人。南北朝时,贵族子弟崇尚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宋朝时,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人们称理发为“待诏”。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为了达到长久的统治需要,政府强制男子一律剃掉前额顶的头发,并将剩余头发梳成辫子,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

  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都剃头”,“二月二剃头”有复苏和吉祥的寓意,因为古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风调雨顺,而龙抬头可以带来雨水,这个习俗主要是图个吉利。

  在我国民间,正月的时候是不能理发的,会不吉利,如果正月之前没有理发,就一定要等到二月初二的时候理发,又叫“剃龙头”。传说这时候理发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气,是“龙抬头”的习俗之一。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的人就会络绎不绝。对这一天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

  二月初二在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完全一样。在北方地区,人们认为每到农历二月初二,是东海龙王仰头的日子,从今以后,降水会慢慢增加起来,因而这一天又叫“春龙节”。

  天人合一 融合自然

  “龙”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古人心目中“龙”代表着“天”,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自然界。华夏先民们是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崇拜、依赖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形象中的。但实际上,这个节日的原始意义不止于此。

  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在古代,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水灾、旱灾与虫灾三大灾害。在中国,“龙神”很多,“龙神之设”,是一种复合崇拜。人们在遇到水、旱之灾时,束手无策,只有求助于龙王的保佑。但面对虫灾时,毫无办法,人们就想出了引龙出洞,让龙来镇服百虫,消灭虫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气温上升、百虫萌动的季节,以这种行为方式,祈祷龙王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初二叫“龙头节”,或曰“农头节”,在文字中也有遗俗。“农”的繁体字“農”,上边是个“曲”字,既表示弯曲连绵的山水田地,又象形于一个抽象动物龙的龙头,而下边的“辰”字,则在十二生肖中表示龙,这是个会意字,龙即“農”也,其义明确。所以龙头节又叫“农头节”,“春龙节”也叫“春农节”,皆表示此时农事活动开始了。

  现代人消灭农作物中的病虫用化学药品,可在古代没有化学药品,只能求助于对神灵的祈祷与一些巫术行为来从心理上达到美好的愿望。过去农村人对生了虫的庄稼、蔬菜,一般就是撒草木灰,这是在化学药品没有使用之前,唯一有效可行的一个办法。

  二月二这个节日的原始意义是积极而深远的,它表明了我们的先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显示出的高度智慧与理性,我们应当重视和传承这个节日。龙的精神就是厚德利生,自古以来,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人们相信龙能给人带来绵延不断的幸福和好运,能为人间降下甘霖。正是从这两层意思上讲,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我们要秉承龙的精神,弘扬中国龙文化,凝聚中国力量,追求崇高的政治信仰,寄托中华民族的理想希望。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