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绣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商丘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技艺传承好、创新好,让宋绣更加生活化,走进千家万户。”2月11日,在商丘古城东门南侧的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睢阳区宋绣非遗传承人田晗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田晗祖籍商丘,其曾外祖母李玉兰是清末的宫廷御用绣娘,跟着祖母韩秀英长大的田晗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自小就喜欢宋绣,至今她还保存有曾外祖母和祖母用过的宋绣绷架、宋绣手稿及宋绣作品。在精心研究宋绣技艺的同时,2001年,田晗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刺绣工艺有限公司,多年来以师带徒的形式已培训刺绣技术工人800余人,2005年她被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评为高级手绣工,2015年当选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宋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宋绣与商丘的渊源在哪里?据史料记载,对宋绣的注释是:商丘手绣亦称宋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宋绣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古朴、典雅、细腻,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画,比如《百鸟朝凤》《五牛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宋绣针法仅有10余种,后发展到20多种。田晗和她的团队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和改革,让宋绣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一组《石磨》系列作品吸引了记者的视线。田晗说:“这是我和另外两位河南工艺美术大师翟佳丽、张清丽共同创意完成的,整体我们采用乱针绣法,不同的位置穿插井字乱针、斜纹乱针等,可谓乱中有序,整幅作品虽然色彩不艳丽,但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是我们创新宋绣技法的佳作。”
在传统宋绣创作中,人物的绣制更能反映出匠者的功底。田晗凭借一个绣花针、一把小剪刀、一撮蚕丝线,能在十天内绣制出一幅人物肖像,具有形神兼备、色彩丰富、物象质感强的特点。她说:“评价一幅宋绣的好坏,主要是看绣面的工艺能否做到平、细、光、亮。每道工序都得精细入微、做到完美,可以说,好的宋绣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轻轻展开一幅约两米长的宋绣作品《源远流长》,田晗饶有兴致地介绍:“宋绣以绣古画见长,古朴典雅,针法细腻,这幅作品就非常受老百姓欢迎。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绣娘用十多种针法、几十种色彩进行创作,让画面看起来更立体、更厚重。”
2022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商丘调研时,走进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现场观看了宋绣技艺,并和非遗传承人交流。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田晗记忆犹新。她说:“楼书记嘱咐我们非遗传承人要坚持守正创新,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质、风貌,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科技元素、表现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楼书记的话是鼓励更是激励,我一定会努力传承好这项传统技艺,让宋绣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实现宋绣生活化的目标,多年来,田晗和她的团队研发出几百种文创产品和工艺品,小到笔筒、台灯、书签、围巾,大到屏风、十米长卷等,产品广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宋绣是国宝,这个技艺绝不能丢!”带着这样的初心,田晗和其妹田广娥、田笑娅、田淑雨,其徒王慧萍、赵甜甜均共同努力,共同出品代表作百余幅,比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赵佶的《写生珍禽图》和《听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一幅幅作品传递着宋绣的典雅之美。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宋绣随着中华文明绵延了数千年,虽历经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但不变的是那独有的宋绣风韵流传千古。“我们这几年正在创作的收藏级珍品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基本10余位绣娘一年才能完工。如今宋绣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话世界的新方式,希望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宋绣。”田晗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