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木兰辞》开篇之首句。这首辞(诗)是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迄今至少流传三四千年。此故事主人公花木兰,英勇抗敌之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豫剧大师常香玉,把《木兰代父从军》唱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又拍成电影,更把花木兰形象推向高峰。20世纪50年代,模仿《花木兰》之“常派唱腔”者成为一种时尚。
近年,得悉木兰故里近在咫尺,余乃有幸举步探访。
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偕妻媳一行四人,由儿子驾车,卫星导航,欣欣然踏上征途。
一阵馨香袭来。抬望眼,已临近祠院。进院门,到了祠前广场。果然,迎面是一座戎装跃马之花木兰石雕像。移步前行,广场西侧为毛泽东亲笔书写《木兰辞》之诗壁。狂草字体,恣意纵横,龙飞凤舞,风骨遒劲,驻足良久,不忍离去。南壁则是墙体镶嵌数通“颂碑”。颂碑者,乃是歌颂花木兰之褒词丽句,多为近现代名人、官员撰立。
木兰祠前是一座仿唐建筑,庄重而古朴。门楼上书“木兰祠”三个硕大金字,高悬其上。此乃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之所题写。
从广场走进祠区院门,纵目瞥见,数通祠碑被镶嵌于东侧墙壁,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内容多是文言赞语祝辞和《木兰辞》有关摘句,诸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等等,署名者为历代官员、社会名流。
再趋前,迎面两座碑亭,一左一右,分别题为:“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因护栏遮掩,亭壁凹陷,目所不及,无法辨认。史载:民国三十二(1943)年,木兰祠毁于战火,遗存有元代、清代祠碑两通,详细记载花木兰之身世、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兹两通祠碑当是其载体。
在碑亭近旁还有一个竖碑,远离其他祠碑,显得鸷鸟不群。此为钱伟长先生之所立,道是“热爱祖国,奋战疆场;无愧须眉,留芳千古。”题过门楣又立竖碑,凸显出老先生对木兰孝烈的一副热肠!
两座碑亭之间,南北走向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翠柏、芳草香花之中的堂堂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祠前,硕大香炉烟火缭绕,氤氲四散,疫情难掩众人膜拜之踪迹。
祠堂大殿高16米,系仿唐建筑。廊柱高耸,斗拱飞檐,端庄大方。走进大殿,迎面正中是一尊高大戎装佩剑之木兰立像。只见她身着黄金盔甲,头戴黄褐斗笠,披挂绿色战袍,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凝眸前方,视如寇仇,颇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气概。
在立像前左侧,是一组“木兰出征”塑像。观之,似闻谆谆叮嘱之语和寄语英勇杀敌之词;其前右侧,是一组“木兰还乡”塑像,贺元帅之赏赐和惊愕之情态也历历在目。
大殿三面陡壁,精心制作24幅大型壁画,生动地再现了“木兰从军”之故事与情节。
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概述木兰祠初建、修建等状况,历代重视木兰祠之程度可见一斑。
木兰祠始建于1300年前之唐代。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重建,也各有记述。
前人之述备矣,理应注重当代。
1986年,木兰祠被河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遗存,斥巨资重修木兰祠,建成花木兰祠、木兰文化广场、木兰陵园,占地160亩。
1999年,木兰祠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定为河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国家邮政局在木兰祠举行了“木兰从军”纪念邮票首发仪式。
……
花木兰确是一位古代巾帼英雄。英雄是时代之标杆,英雄是民族最闪亮之坐标。面对英雄,历代有卓识之帝王,也为之动容。乾隆曾赋诗《木兰辞》: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前塘苏小坟。
一千多年来,为纪念花木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地方官员率领众人前来木兰祠纪念,缅怀英灵,教育后代。后来,此举演变成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期3天的古庙会。因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35公里,恰是几省交界处,豫、鲁、苏、皖百余里的百姓,纷纷前来烧香祭拜,进行货物交易。此庙会延续至今。
临终,笔者有感于巾帼英雄之壮举,赋诗一首以歌之:突厥犯境鼓妖氛,抗战天兵烈女身。疆场报捷追逸寇,战袍褪却换初裙。禄爵不受三织锦,忠孝双全两昆仑。寻祖攀亲商宋地,边陲肃靖奏越吟。
注:苏小坟即苏小小。出身青楼,却被士大夫奉若神明的奇女子。
越吟:因思乡而吟唱故乡之歌。典出《史记·陈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