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矩阵 在线读报 在线读报 客户端 商丘学习平台

总书记叮嘱“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2022-12-22 16:50:42 来源:人民日报

“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

2021年4月,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看到当地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多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就在习近平同志同南平当地的一次对话中扎下了根。20多年里,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穿梭山林、躬耕田野,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呼唤广大科技特派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播撒更多科技兴农的种子,和乡亲们一道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书写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

南平是闽北农业大市。20世纪90年代,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当地农业经济陷入困境。

“要把科技兴农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的现代化。”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南平调研,问诊“三农”,给南平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开出了“药方”,也由此播下了科技特派员的“种子”。

1999年2月,南平选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

彼时,吴敬才刚从德国进修回国,被派驻到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帮助农民解决科技问题,被乡亲们称为“一号科特派”。

之后的20多年里,先后10多任科技特派员来到溪后村接力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小山村迈上发展新路。如今,溪后村全村年农业产值突破3亿元,农业经济结构焕然一新。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即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后,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技人员下沉到农村基层,为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畅通了深入基层一线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发挥科技与人才的综合优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吉林梨树县的黑土地,头顶烈日,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叮咛。

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福建南平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生机盎然,层层叠叠镶嵌在绿水青山间。

廖红,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也是躬耕乡野的科技特派员。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在这里建起了累计面积过万亩、辐射超10万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点。生态茶园不仅让茶叶产量得到提升,还能改良土壤、提高茶叶品质,茶叶价格高出近30%。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听说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总书记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发端于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总书记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不少需要攻克的难题。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黄河三角洲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在许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这一地区已发生了可喜的绿色蜕变。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农技人员:“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如今,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

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下姜村,一直很有名。

过去出名是因为“穷”,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当地民谣这样唱道:“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如今的下姜村溪水潺潺,远山含黛,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领头雁。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村里考察,详细询问情况,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习近平同志表示,我们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建立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的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2002年,科技部在宁夏等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2004年,科技部、原人事部扩大科技特派员试点范围……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地方实践,一步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动,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先后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作出制度安排。

高级农艺师刘国英、“榛仙”詹夷生、“葡萄仙”谢福鑫、“菇王”刘瑞璧、“农民院士”朱有勇……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的动人故事不绝于耳,他们用科技力量为百姓推开了一扇扇脱贫致富之门。

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位名叫凌一农的教授,他从福建来到宁夏教农民种蘑菇脱贫致富,他的原型就是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

闽宁扶贫协作时期,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将,派他远赴宁夏传播菌草技术。

1997年,林占熺团队带着六箱菌草,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食用菌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一大支柱产业。

几十年过去,林占熺不仅把菌草技术带到了宁夏的闽宁镇,还让这株“致富草”“幸福草”推广至全国500多个县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增加了收入。不仅如此,林占熺团队还将菌草技术传播至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金秋时节,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山上苹果园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

过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

2022年10月26日,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项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花结果,一户户农家的生活发生幸福变迁,一个个乡村实现华丽蝶变……科技特派员让科技与农业“牵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孕育出新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市考察时指出,“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扎根深山30多年,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天以上,让140万亩荒山披绿,用科技力量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颁奖。总书记微笑着勉励他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今年已过耄耋之年的赵亚夫,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老区,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以农富农”的小康之路。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同为这个农业园提供技术服务和领办支持的赵亚夫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总书记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四川省“川粮油”科技特派员、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长期深入基层,传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培育新农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在永丰村田间地头,尤其是进入水稻关键生育期,村民经常见到马均忙碌的身影。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总书记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脱贫致富离不开科技要素保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正为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科技特派员也正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只要我们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壮大人才队伍、完善组织形式、创新帮扶模式、提升服务成效、探索长效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定会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