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已过,天气更加寒冷。每天回到家,有暖气的屋里暖烘烘的。暖气赶走了寒冷,却也带来了“暖气病”。
大部分朋友听说过夏天的“空调病”,而“暖气病”又是什么呢?据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谢中兰介绍,“暖气病”并不是医学病种,主要是因为暖气开放,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淤积,流通缓慢、干燥等情况引起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的疾病,而室内室外温差大,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引起感冒类疾病。
供暖期间,不少市民有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还会鼻腔出血。除了口干,静电也是一个困扰。冬天空气干燥,所以更容易产生静电。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ml水分。其中,经皮肤蒸发600ml—700ml,经过呼吸道蒸发300ml—400ml。如果干燥持续时间过长,会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为了保暖,很多人冬天很少开窗通风,灰尘、细菌附着在黏膜上,容易引发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问题。”谢中兰说。
暖气较热时,人体水分流失更多,血液黏稠度随之增高,还可能会引起疲乏无力、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甚至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暖气病”的相关症状很多,主要还是影响人体呼吸道和心脑血管,有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是“暖气病”的高发人群,要格外注意防范。
预防“暖气病”最主要的是保持室内温湿度合适,暖气开放时,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8°C—24°C,湿度保持在50%—60%。如果使用加湿器,最好添加纯净水或者凉白开,避免使用香薰、精油,这些物质被雾化后散发出来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炎症。
针对冬季供暖期间常见的“暖气病”,医生给出了应对方法。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咽喉不适、反复干咳,这些都是由于室内湿度太低引起的。相关报道称,如果室内空气湿度不能达到40%,诸如感冒病毒等能够引发感染的细菌就会加快繁殖。一般情况下,人体最舒适的湿度在45%—65%,如果室内采用的是加湿器,就要保证每天换水,而且要经常清洗,不然更容易加重细菌繁殖,给呼吸道增加患病率。如果没有加湿器,可以给暖气片上放一盆凉水,也可以放一条湿毛巾来增加空气湿度。
健康的人每天能够排出1500ml—2000ml尿液,而暖气会让室内变得非常干燥,这样体内的水分就会变少,如果饮水不足的话,尿量会大量较少,就会增加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每天大约保证2000ml的饮水量,还可以食用新鲜果蔬来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暖气太热会降低人体循环所需的水分,就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引起血压下降等疾病。而室外的高额温差会导致血压升降幅度过大,增加冠状动脉的负担,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可以开窗通风,时间大概为半个小时最佳,一般会选择上午9时到下午5时之间,视各地情况而异。
冬天皮肤容易产生瘙痒等症状,室内温度过高会导致皮肤水分降低,让皮肤失去韧性变得脆弱,如果被手抓了或者碰撞就会形成无法复原的伤疤或者皱纹,甚至可能引起湿疹。可以吃一些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韭菜、菠菜和牛奶来改善。
冬天室外风大而且干燥,室内又由于温度高机体水量不足,这样会直接对眼睛泪液的循环造成影响,可能导致“干眼症”,而一旦眼结膜干燥就会增加红眼病的患病风险。注意眼睛休息,可以多眨眼,最科学的用眼方式就是每工作一个小时,就远眺两三分钟,然后补充一分钟眨眼运动即可,这样眼睛的负担就会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