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源于商丘的传统戏

2022-12-09 06:06:30 商丘网-商丘日报

□ 刘秀森

商丘自古是戏剧之乡,流行有多个戏剧种类。历代的商丘有识之士为了弘扬优秀文化,把在商丘发生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编成戏剧,有一些优秀的剧目传承了下来,成了脍炙人口的传统戏,至今上演不衰。

《马前泼水》

《马前泼水》又名《朱买臣休妻》。相传,西汉时,吴人朱买臣是一个读书人,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携妻子去京城长安求官,路经柘城东南三十五里的一座破庙,其妻崔氏不愿再跟着他受苦了,在破庙里强迫他写休书将其休了,任其改嫁。朱买臣无论怎么劝说都不行,只得答应。崔氏离开朱买臣后,嫁给当地一个姓张的木匠。开始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她好吃懒做,过了些时,家中便一贫如洗了。

朱买臣去长安,经在朝中做官的同乡介绍,见到了汉武帝,其学识得到汉武帝赏识,让他去做会稽太守。朱买臣赴会稽上任,路经柘城起台集西小街,路旁一所房子里走出一妇人,到外边泼倒污水。污水流到朱买臣马前,朱买臣认出是前妻崔氏。崔氏一看,高头大马上坐的官员正是自己的前夫朱买臣,于是哭鼻子抹泪,捶胸顿足,向朱买臣苦苦哀求与她破镜重圆。朱买臣想起当年逼他写休书一事,说:“倘若你能将你泼在我马前的污水完全收起来,我便答应你。”崔氏连忙拼命地将泼出去的水往盆里拨拉,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泼出去的水完全收起来。朱买臣望着她说:“覆水难收,你就不要妄想了!”说罢便策马而去。

崔氏望着朱买臣的背影,羞愧难耐,后悔不已,投井而死。

后来,有人将这一故事编成了戏剧,教育人不要因眼前利益而忘义,见异思迁。经艺术加工后情节生动感人,发人深思,久演不衰。朱买臣投宿的那所破庙被后人重修,取名为“买臣寺”。

《香囊记》

《香囊记》是豫剧传统剧目之一,鞭笞了封建门第伦理,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剧情曲折感人,为观众喜闻乐见。

该剧故事原型在商丘。明朝时期,宁陵张弓集西王堡村有一王姓大户,家中有一美貌善良、心灵手巧的女儿。一日,她去姥姥家探亲,赶车送她的是一个佃户的儿子。小伙子生得一表人才,且善于讲故事、说笑话。一路上,他讲故事绘声绘色,讲得姑娘一会儿低头含笑,一会儿用手帕暗掩抹泪。从此以后,姑娘暗暗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不管出门到哪儿,都叫他赶车送她,有时在家也设法接近他。她为小伙子精心绣了一个桃形香囊,送给了小伙子。她父亲知道后,以为太伤风败俗,把责任全推到小伙子身上。一天夜里,她父亲把小伙子吊在马棚上毒打一顿,赶了出去;当夜又把一把刀和一根绳子摆在姑娘面前,逼她速死,以绝影响。

姑娘拿着绳子去向母亲诀别,母亲搂住女儿痛哭不止。好心的仆人为她们出了个主意:秘密把姑娘放出村去,买一口棺材放在室内,让姑娘的母亲装模作样地痛哭,说是闺女已经死了。事情在当天夜里就办成。姑娘的父亲信以为真,便让人把棺材运到地里埋了。

姑娘出去时带有银两,之后找到了那个小伙子,两人一起逃到了睢县境内,在一个小集上安家,两人以给人家干活为生,日子虽贫,但男恩女爱,幸福美满。

母亲一直暗中打听女儿的下落,几年后打听到了,便背着老伴暗中差人送东西接济她的女儿和女婿。她想,事情过去了几年,老头子的气也该消了,便劝说丈夫,让他回心转意。姑娘的父亲佯作答应,并说:“好吧,我先派人给闺女捎个信,送去些东西。”

姑娘与小伙子接到父亲让人捎的信,觉得父亲真的回心转意了,非常高兴。接着,他们又接到了父亲派人送的酒菜,更是喜出望外。夫妻俩开怀畅饮,没想到父亲在酒里下了毒,一对恩爱夫妻抱在一起死亡。

这个故事震撼人心,有文人据此写成了一个剧本,名为《香囊记》,将原来的悲剧结局改为男女锦衣相聚的喜庆结尾。后来又被改编成豫剧《抬花轿》。

《李天保吊孝》

据传,清朝时,归德府商丘县西北40多里有一个村庄名叫高台子李(现属梁园区谢集镇杨波楼村委会)。当时,村中有个书生名叫李天保,天资聪颖,是私塾里出名的学生,人人都说他有出息。李天保的舅舅家在高台子李西不远的赵村集,集上有个张员外,夫妇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张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一天,李天保到舅舅家走亲戚,张员外见李天保一表人才,又知李天保是富家子弟,饱读诗书,觉得李天保如果以后能做官,自己也能沾不小的光,于是便托李天保的舅舅做媒。李天保的舅舅也觉得两家门当户对,两家的孩子也很般配,乐于做媒。媒一说就成了,两家交换了订婚帖。

没料到还没等到李天保娶亲,李天保家在一天夜里突然失火,人们救火不及,房屋和家产被烧了个精光。李天保的父母心疼过度,得下了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消息很快传到了赵村集,张爱听说后,在自己的闺房里痛哭一场。

张员外是个嫌贫爱富的人,听说李天保成了孤苦伶仃的穷光蛋,以后也难成学业,便想赖婚。有一个媒婆听说了,便到他家为张爱说媒,说的是孔集的一个富户。于是张员外便下了赖婚的决心,但却想不出正当的理由。最后他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谎称张爱得病暴死,通知李天保,让李天保断了娶张爱的念头。他觉得李天保听说张爱死了后不会再想着这门亲,却没想到李天保听说张爱“暴死”的消息,悲痛至极,想起张爱对他的痴情誓言,决定去张家见未婚妻最后一面。

张员外千方百计拒绝李天保前去,李天保的舅舅说:“两家既然早已订过了亲,李天保坚决要来,就不应拒绝。”张员外拒绝不掉,慌了手脚,决定为张爱设假丧仪式,让张爱躺在棺材里装死,骗过李天保,混过这一关。但张爱誓死不从,紧急中,张员外把张爱锁到闺房里,让二女儿扮成张爱躺在棺材里。

李天保在舅舅的陪同下来到张家,执意要见张爱最后一面。张员外觉得李天保在棺材附近看一眼就完了,为防露马脚,让李天保离棺材远一点。他拉住李天保的手,生怕李天保离棺材太近。没想到李天保一见棺材顶被掀掉,便止不住悲痛,突然挣脱他的手,扑向了棺材,一下抓住了棺材中张员外二女儿的手,正要对“死尸”哭诉真情,突然感觉到“死尸”的手是热的。李天保以为张爱又活了,激动得连忙掀掉“死尸”的蒙脸纸,一看,不是张爱,而是张员外二女儿。李天保大惊,问张员外是怎么回事。

事到如今,张员外一抹脸皮,耍赖说大女儿并没有和李天保订婚。李天保说:“我们两家已经互换了婚帖,怎能赖婚?”张员外觉得李天保家的那份婚帖早在火灾中烧掉了,便让李天保拿出婚帖来。李天保拿不出,说有媒人舅舅为证。张员外说空口无凭,不能算数。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了一阵,最后谁也不让步。

李天保的舅舅十分气愤,带李天保回到家里,商量对策。最后决定让李天保到县衙告状。因为高台子李村属商丘县,李天保便去了商丘县衙。商丘县知县接状,见状纸写得好极了,问李天保是请谁写的,李天保说是他自己写的。知县暗暗称赞李天保的才学,但赵村集归宁陵县管,他不便审断此案,便将此状上承归德知府。归德知府便将此案转给了宁陵县,责成宁陵县知县依理依法公正判案。宁陵县知县立即命衙役将所有与事情有关的人传去,审清问明,最后将张爱判给了李天保,并判罚张员外拿出5000两银子给李天保重建家园。张员外吓出一身冷汗,舍不得出罚银。李天保向知县说他不要罚银,只要能让他和张爱成婚就行。

官司结束后,张爱发誓不跟张员外回娘家,直接跟李天保去了高台子李,与李天保成了夫妻。李天保家虽然房产被烧光,但土地还在。李天保变卖了一部分土地,又盖起了新房。商丘县知县想着李天保的好才学,不久便让李天保到县衙做了官,李天保把张爱也搬到商丘城居住。张爱觉得有张员外这样的父亲太丢人,誓死不与张员外来往。

因为李天保的故事太离奇,有文人在此事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编成了戏剧,名为《李天保吊孝》,为回避矛盾,将故事中的人名有的作了改换,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一直在民间传唱。

《刘墉下南京》

《刘墉下南京》又名《刘公案》,是五部连台本豫剧,盛行于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历史上的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乾隆三十四年,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南京)知府,因为驼背,被称为“刘罗锅”。

刘墉为官爱民,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深得百姓爱戴,有关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做江宁知府为民作主的故事后经文人加工,编成曲艺演唱本,被河南坠子等曲艺形式演唱,流传很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常演不衰。故事梗概为:乾隆年间,西宫娘娘耶凤英之父为官不正,贪赃枉法,被国太的干儿子、“三千岁”刘墉所铡;耶凤英金殿动本,乾隆要斩刘墉,被太后保下,让刘墉去西宫赔罪。刘墉到了西宫,耶凤英在酒中下药将他毒倒,命人将他抬到自己床上,做好假现场,再次上殿动本,诬陷刘墉酒后调戏她。没想到刘墉被宫人所救,耶凤英反被刘墉所铡。乾隆皇帝动怒,把刘墉贬官三级,出任江宁知府。刘墉去南京上任,在去大皇庙烧香途中,遇上许天官之女许翠屏为丈夫出殡,外穿重孝,内套红衣,又听百姓议论是许翠屏害死了丈夫。刘墉知道其中必有冤情,把许翠屏带到府衙审问,许翠屏死不招供。总督高俊成是许翠屏的表哥,得知表妹被江宁知府刘墉抓走,三提刘墉。他原不知新任江宁知府是“三千岁”,知道后,宁愿不再追究此事。刘墉发誓要查清此案,如查不清案情,宁愿奉上首级。许天官得知后上殿动本,求皇上和国太为女儿作主。国太派孙、吴二卿去南京处理此事。刘墉把案情查明,原来是许翠屏勾奸夫害死本夫,并让证人公堂作证。案情落实,刘墉铁面无私,依法铡了许翠屏。

1924年,大红脸张海清和刘芝兰(刘娃)在商丘的朱集戏院根据长篇坠子《刘公案》改编成豫剧连台本,名为《刘墉下南京》,首次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后来广为演出,并有多种剧种移植,久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