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去银行存钱,最后变成买了‘一年存2万元,存5年’的保险了,现在是第3年。因为最近急需用钱,母亲才告知自己的钱还要存两年才能取。”昨日,刚毕业的梁女士拨打本报热线时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在银行存款时被忽悠,误买了保险,“存单”变成了“保单”。
本是去银行存款,却被忽悠买成保险,想取钱才发现,保单未到期,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钱取不出来。据梁女士介绍,前几天得知母亲存款变成了保险后,她打电话想咨询当时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如何取钱,被告知钱取不出来,还需要每年继续存2万元,再存两年才能取。梁女士告诉记者:“现在3年了,不但取不出来钱,还要再继续存两年钱。就想给其他市民提个醒,千万别被银行那些‘工作人员’给‘忽悠’了,尤其是家中的老人。”
针对梁女士所反映的情况,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投诉这种被“忽悠”、被保险问题的市民不在少数。面对一些保险人员口中的高分红、高利率,很多市民会心甘情愿把手中的现金拿来投保。而且有小部分在银行网点驻点的保险销售人员往往也穿着类似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服装,把保险诱导成储蓄、理财产品或是“有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夸大收益,让人难以辨别。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被误导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市民张阿姨告诉记者:“我们这些老年人手里的钱多是退休金、养老金,攒得不容易,存银行就是为了能多得点利息。现在硬给弄成了保险,着急用钱又取不出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记者在这里提醒市民,去银行存钱填单子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是存款单还是保险单。特别是老年朋友,不要只贪图高分红、高利息,盲目听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老年朋友在存款时,最好告知自己的子女,或者让其陪同存款,以便帮忙分辨是不是存款,给自己多些保障。如果市民在误解和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了保险公司的相关产品,协商不成的,建议市民拨打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电话,或者到当地银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