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是一个农民,却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杆,勤勤恳恳地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不停地奔波在新闻采访的路上,乐此不疲。虽然没有薪水,但痴爱新闻写作没有半点懈怠,把毕生心血洒在了一页页稿纸上,洒在了家乡的热土上。他一生发表新闻稿件计6000余篇,他的名字被国家、省、市编辑记者所熟知,他就是我市新闻通讯员、农民作家屈效东。
本为布衣 写作成名
10月24日,新闻通讯员、农民作家屈效东先生闭上眼睛,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旅途。而就在十多天前的10月12日,他还在病床上完成了一篇名为《农民对党的二十大有盼头》的稿件,然后嘱咐身边的亲人用电子邮件发送给编辑。没有想到,这篇不满千字的稿件,竟然成了老人的绝笔。
屈效东出生在宁陵县阳驿乡焦林坡村一个干部家庭。求学时,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升初,他两门功课考出196分的好成绩,但因家庭原因只能回乡务农。
可贵的是,屈效东失学并没放弃努力。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尝试文艺创作。之后,他结识了省作协会员张诗勤、李青,并向他们求教;跟随时任宁陵县文化馆馆长的张天一学习。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并成为省曲协会员。在张诗勤进入宁陵县委宣传部工作后,屈效东受这位恩师的影响,走上了新闻采访写作之路。
屈效东虽然学历不高,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他经常骑自行车到5公里外的县城,一边学习,一边写稿。1970年以后,他每年都发表新闻稿100多篇。
屈效东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写的都是农民身边的小事,但是文章特别鲜活。1987年,他被招聘到商丘地区文联工作。1990年前后,他先后被宁陵县人武部、宁陵县磷肥厂等单位聘请为专业新闻通讯员。
当了专业的通讯员,屈效东有了大量时间采访写作。20世纪90年代,屈效东的新闻创作进入高峰,每年在国家、省、市报刊、电台发稿200多篇,先后被省、市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
农民作者 赴京领奖
屈效东出身寒微,洞察百姓疾苦,写出的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百姓。1996年,屈效东被宁陵县政协推荐为政协委员,后又成为宁陵县政协常委,并负责县政协文化组的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1998年10月,屈效东在省政协召开的新闻表先会上作了《乐为百姓鼓与呼》的发言,2009年被省政协推荐为全国模范政协委员及全国政协文史类文史资料研究员。
1991年,屈效东到宁陵县柳河镇桃园关村采访。他仔细观察群众生活,写出了现场短新闻《一场对台戏》并在《农民日报》刊发。后来,这篇作品被全国农民报协会评为好新闻一等奖。
1994年间,屈效东采写的新闻通讯《“大哥”悄悄访“二哥”》在全国农民报协会举办的首届《大地之光》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当年7月,屈效东以唯一一位农民作者的身份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2014年间,屈效东采写的消息《程楼乡里无官称》获第三十一届河南新闻奖。屈效东本人事略被载入《宁陵通史》。
2014年8月,在宁陵县召开的“屈效东新闻作品分析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屈效东的新闻作品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以小见大,记录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要事,反映了社会发展体现出的精神风貌。
屈效东连任23年的政协委员、县文史资料研究员。2015年间,宁陵县政协交给他一项重任——编写《宁陵政协志》。之后,他带领两位助手没日没夜地整理资料、撰写内容。经过半年努力,一本74万余字的《宁陵政协志》终于面世。
步入晚年 笔耕不辍
步入晚年,屈效东仍然笔耕不辍。他先后担任家乡宁陵县阳驿乡政府的新闻报道员,并陆续编写了《宁陵县林场志》《潘集村村史》《焦林坡村史》等。特别是撰写《宁陵县林场志》时,他先后采访了38位林业英模人物,把他们“住地窖、战风沙”的事迹变成了文字。
可天不遂人愿,当他全身心投入到《苗岗村史》的编写中时,身体却出了问题。2021年年初,他被确诊患上了恶性肿瘤,需要住院治疗。在焦作住院期间,他魂牵梦萦的还是《苗岗村史》的撰写。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坚持完成了6万多字的《苗岗村史》初稿的编写。
省作协会员、文史研究学者马学庆说:“屈效东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他笔耕不辍描绘出一幅豫东乡野的历史画卷,积淀成为‘历史的初稿’。屈老师的作品,乡土气息很浓,很朴实,从朴实中透出‘精气神’,从朴实中凸显‘责任感’,从朴实中积淀‘乡土情’,以自己的感受真实记录下了豫东宁陵一带的风土人情、轶事趣闻、鲜活新闻。”
编发过多篇屈效东新闻作品的《商丘日报》编辑吴涛夸赞屈效东是一位“优秀的、令人尊敬的‘泥腿子’通讯员”。吴涛回忆,自己虽只与屈效东见过一两面,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更多的是“神交”,但并不妨碍自己对他的钦佩和欣赏。吴涛说:“屈效东没有受过正规新闻学教育,可以说是自学成才,这使得他的稿子不拘于‘套路’,反而更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
吴涛对屈效东的多篇稿件记忆深刻,他特别提到了2019年7月编发的《四代人的婚礼变迁》一稿。这篇稿件刊发在《商丘日报》一版《我和我的祖国》专栏,通过作者参加一对年轻人的婚礼见闻,引出此前不同年代4代人的婚礼变迁,以小见大折射新中国70年的巨变。“稿件语言朴实,行文细腻流畅,充满‘泥土气息’,堪称优秀作品。”吴涛评价道。
商丘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张浩哲表示:“屈效东是商丘日报的‘铁杆通讯员’,几十年来源源不断为《商丘日报》《京九晚报》提供优秀稿件,他虽在基层,却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深切悼念屈效东先生。”
晚秋时节,庄稼已收割完毕,大地一片静谧。勤劳而简朴的屈效东老人走了,但他并没有走远,他或许已经化作家乡小河边的小树和庄稼,继续守候着他挚爱的这片热土,继续为家乡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