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0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7-17 09:58
特立独行
“独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礼学家、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儒行》。
《儒行》是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诸多方面描述一个真正的儒者行为是什么样子的。儒家虽然是以道得民,以道得名,但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时候,儒者没有多少人是以道德名世的,满天下却多是穿着儒服自称“儒者”的人。于是,有一次鲁哀公听说孔子从卫国回来了,就去见孔子。两人在谈话中谈到儒者,鲁哀公心有不屑,便有些带讽刺意味地问孔子:“夫子穿的衣服,就是儒者的衣服吗?”孔子意识到了他话中的意思,便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是非常广博的,衣服则入乡随俗,没有固定不变地非穿哪种衣服不行。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的服装。”
孔子觉得鲁哀公的问话比较可笑,评价儒者怎么能只从服饰上来谈呢?但孔子面对的是国君鲁哀公,而且孔子一向品德高尚,所以没反唇相讥。为了让鲁哀公了解儒者,孔子便从十五个方面直接讲述儒行到底是什么样的,都说明了儒者是高尚的。孔子说:“儒者虽然已经博学,但仍然学习不止;虽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隐居独处时不做坏事,飞黄腾达时力行正道。儒者对礼的运用是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德,效法和柔。既能推举贤人君子,又能容纳凡夫俗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向君王推举贤能时,只考虑被推举者有无真才实学,而不管他是否是自己的亲属,还是自己的仇人。在充分考虑到被推举者的业绩和才能以后,才向朝廷举荐并使之得到任用,但这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回报。只要国君能因此而得遂其志,只要能为国家造福,自己并不希望得到什么赏赐。”“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听到了有益的话便要告诉他,见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给他。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虑到朋友;灾祸临头,首先考虑自己献身。”“儒者不因贫贱而困顿失志,不因富贵而骄奢失节,不因为国君的侮辱、卿大夫的掣肘、官员们的刁难而改变节操,所以才叫作‘儒’。”
说到儒者在道德修养上的独立独行,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儒有澡身(能澡洁其身,使向不染浊)而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一种儒者,他洁身自好,重视道德修养。陈述自己的建议而伏听君命,安静地恪守正道。如果国君对自己的善言不理解,未加重视,就在适当的时候委婉地加以提醒,稍加启发,并不急于实施推行。不在地位较低的人面前炫耀自己,不把自己原本小小的任用和成绩加以夸大、自我吹嘘。治世虽然与群贤能相处而并不自我轻视;遇到乱世,虽然无道也不废弃自己的气节和志意。即使对观点相同的人,也不会不顾义理而相互阿谀结党,对观点不同的人也不会不顾是非一概非议反对。儒者品德的独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鲁哀公听了孔子对儒者的较全面的介绍,不禁对儒者的行为称赞,并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和儒者开玩笑了。”
儒家在春秋之后的很长时间并不得志。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虽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曾多次对儒学发动强有力的攻击,使儒学的地位一度下降,但是佛家和道家却始终没能将儒学撼倒。儒学以其深刻的内涵、多变的形式,适合了多代形势的需要,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两千多年而不衰。至今,其中的精华仍需要我们继承。如果说它是独立独行,也是有道理的。
例句:“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伯夷颂》)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